所谓“仁爱”,我自觉是一种广泛的爱,一种平等的爱,一种无边界的爱。它应是包容的、开放的。

2023年1月 第二周 周记

前几天在央视新闻听到2023年春晚首支定制曲《你好陌生人》,听时热泪盈眶,颇有感想,于是即兴写下这篇杂谈以充周记,记录我在听这首歌时的感想。

我想——有时,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动作,却能会成为别人心中的暖阳,即使,他与你不曾相识。

你在我需要帮助时给予我暖意,帮我度过难关、解决问题,而我会将这份温暖传递,因为我知道这份温暖对于在严寒中的人们是多么不易。就这样,这份渺小又强大的温度在人间传递,温暖了我,感动了你。它从来不必惊天动地——搭把手、“坐我这”、“我帮你”——举手之劳,也能把爱传递。

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叫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》,季羡林爷爷写。文章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——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。但我却认为这句话更应该是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。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等着“人人为我”了之后再“我为人人”,那怕是永远都等不到“人人为我”这一刻了。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“我为人人”的态度,主动地帮助他人,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“人人为我”的感觉,这个社会变得充满温情。

依稀记得我小学的教学楼上有这么一段标语——一身书卷气,满怀仁爱心。所谓“仁爱”,我自觉是一种广泛的爱,一种平等的爱,一种无边界的爱。它应是包容的、开放的。它不同于亲人之间的来自血缘的爱、恋人之间来自的爱情的爱、朋友之间来自友谊的爱等局限的、狭义的“爱”,它所爱的对象可以是贫穷的、少数的、困难的、普通的……一切类型的生物。

总之,爱,应是广泛的爱,是平等的爱,是无私的、不求回报的爱,是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开始。“泛爱众生,无私奉献;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在我看来,在某种意义上来讲,践行博爱也是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了。


(版权所有,侵权必究)